返回首页
宜兴紫砂壶 的博客http://blog140970.gucn.com
宜兴紫砂壶
用户等级: 里正
博客积分: 10
博客访问: 10539
博文
紫砂壶的艺术性
标签:
紫砂壶的艺术性
 
  一般来说,紫砂茶壶约略可分为三种基本形状:几何形、仿生形、筋纹形。几何形:以圆或方等线条组成的形体为主,外观简朴,线条流畅,表面平滑,其中又以圆形茶壶最为常见。
  仿生形:指茶壶依照实物形态制作而成。如仿花果树木、动物外形,做工精巧,结构严谨。特殊之处在于制壶师傅对实物的抽象比例拿捏,一件好成品应抓住实物的内涵而作,而不是完全相同照抄。
  筋纹形:在制作上先分成若干等份,再组成精密的整体造型,最重要的是每个部分的比例要恰当,筋纹的设计与壶盖、壶把、壶嘴的造型相互搭配。
  紫砂茶虽以“紫砂”称之,然而紫砂茶壶却非仅为紫色而已。紫砂土矿在未经处理前有三种基本颜色,分别称为紫泥、朱泥、与本山绿泥,而后都原呈灰绿色,经窑烧后却成为淡黄色,所以有煅泥之称。因为各色土矿以紫泥为大宗,而统称紫砂矿。
古时称为五色泥的紫砂矿,若用各种不同颜色泥质混合烧制,就可呈现色彩缤纷的外观,而焙烧的温度的不同,茶壶显现的颜色也不相同。特别是今日科技进步,制作与焙烧过程更加精细,紫砂壶的颜色势必更为争斗艳!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壶艺鉴赏
 
   用“神韵”二字去理解紫砂壶的“艺术”灵魂。作品的表现主题,是件大气、秀气、雅气,而不是小气、邪气、俗气的作品。作品的气度、力度,角度、形体。物动气移,气移则流,流则有量,量积形力,力出有角。看线条的流畅和贯通,遵从客观法则,发掘自然内在美和艺术的真理性。古人云"事在四方,要在中央"。"圣人执要,四方来效"。性刚者则玩柔壶。心乱者玩条直壶。身孤者玩自然壶。气软者玩方壶。阴阳中和,事半功倍,玩壶之奥妙所在。
  综上所述,收藏一把壶都是根据收藏者本身修养的感觉而论。人心都是及物而动,动而生欲,欲有所求,求物有形,饰、赏、用等完整的视觉美和感觉美。从而陶冶情操激发联想,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。达到心平气和,修身养性之目的。
  鉴赏作壶之功底。首先要赏壶面的圆润、光滑而有质感。二赏:壶的泥质、砂粒结构,颜色光泽、饱满、滋润,整体的质感美。三赏:壶的圆心力,垂直性,对称性,同心律,同心准确的辐射性。四赏:壶体各部搭配的合理性,包括长短、粗细、高矮、方圆、线条的曲直、刚柔、紧凑与舒展、秀美和稳重饱满等。五赏:壶的细部处理,各部份过渡的自然和协调,包括倒角、口沿、钮孔、网孔壶口等细部的处理(注:最后一次出窑后不能做任何处理,一把好壶在最后一次出窑后是不得再修口、打磨、抛光或上蜡,更不可做旧。)是否精细,六赏:壶的内部处理是否精细。七赏:壶的使用功能,如出水是否顺畅有力,握把手处是否稳妥、顺手、舒适。八赏:声音,细听壶盖与壶身轻微接触所发出的声音,从中能分辨出新、旧之壶和所用泥料的情况,从而得到听觉享受。九赏:壶的安全性,是否有不稳定因素存在,是否有锋口、毛刺会割伤手指等方面。十赏:壶的整体点、线、面的完整结合,黄金分割比例是否人性化,从而久玩不腻,爱不释手。
  不过我在这里还要强调一个“用”字,因为我们买一把壶不只是用来观赏,而是在使用中加以典藏,功能的优良以否会直接影响您对一把壶的感觉,这点非常重要,壶友们应加以重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新壶的处理方法
   茶壶因为窑烧的关系,常常留有些怪味,若直接用来泡茶将严重影响茶汤的香气滋味。因此,几个清洁地步骤绝对必须实行。
  清洁新壶后,取您常泡的茶叶装入壶内一小撮(约壶体的1/6)注满凉水盖上壶盖,再将壶放入锅内。锅内装水,水面淹过整把壶体,用慢火煮,水开后(约30分钟)关火,等水温下降后将壶取出自然冷却。待壶风干后即可开始使用。(注:此后便不可用凉水洗壶,以免在忽然的热胀冷缩情况下改变气孔自然机理)
  有些人习惯将处理过的新壶先作为茶盅(及:茶海、公道杯)使用,让茶壶吸收茶汤的气味,一旦开始以新壶泡茶,茶壶本身的味道便能与茶香得益彰。
由于茶叶滋味不同,加上茶壶易吸附茶气,在泡不同茶叶时,茶壶也应不同。有人认为一把壶最好泡一种茶,才不易串味。我认为还应该做到多少人用多大的壶,这样才不会产生壶小人多不够喝,壶大人少多出的茶汤凉了香气又挥发掉口感不足。
         紫 砂 壶 的 泡 养
   真正的好壶,仅仅是泥好、工好、款好还不够,还必须通过"养",才能使壶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,才能出细、润、柔的效果,才能神采奕奕,温润如美玉。
  买来新壶,首先要做的是"开壶"。在洁净的锅内,放入冷水使壶浸泡淹没,水里放一把好的茶叶,朱泥壶放红茶,其他泥料的壶放绿茶。煲上半个小时后取出洗净,壶上的杂味和蜡质除掉,便可开始泡茶养壶了。
  “养”壶,最好朱泥壶用红茶,紫泥、段泥壶用绿茶,有益扬香,茶叶以当年产新茶为佳。茶叶的等级要高,越是精品紫砂壶越发要上等茶叶。泡茶的水质也要好,最好用山泉或矿泉水。
  冲泡也讲究,先用沸水浇壶身外璧,品茗者常说的“润壶”,然后再往壶里冲水。品茗时若常用湿毛巾擦拭壶身,则润朴之色油然而生。玩赏家常喜爱多把壶轮番使用,并习惯饮什么茶用什么壶,饮红茶用甲壶,绿茶用乙壶,乌龙茶改用丙壶,严加区别,不相混淆。

  茶壶每次使用后,壶身应擦拭干净,壶内残茶剩汤不必立即倒弃,放一放也不要紧。这倒不是为了过后再饮,因为紫砂有一定吸水性,残茶留在壶内任其吸收,久而久之,能使壶色光泽古润,当然,茶汤不能变质是前提。如果壶暂时不用,壶身内外要擦干净,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。紫砂壶切忌包裹式密封,封闭久后易生"斑"。养壶之中最忌沾油烟,污染后难洗涤,洗刷时不要使用清洗剂,这样很容易破坏“包浆”。
  当然,只有好泥、好工、好款的壶,才能"养"出好壶来,养上三个月就可以看看了。

        紫 砂 壶 的 收 藏
 紫砂壶,制作水平档次拉得特别开,有卖几块钱一把的,也有卖几百上千、上万、几十万元的。现代工艺大师的精品紫砂壶,价格较高,古代紫砂名人名壶,更不用说了,当时的价格就非常高,黄金有价名壶难求。
  紫砂壶爱好者买什么档次的壶,首先要看你的经济实力。当代不少中青年陶艺师,他们的制作水平和艺术气质都相当不错,只是目前尚未成名或名气不大,作品的价格就低得多,他们之中肯定会有些人,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名家或大师,这就看你的眼力了。玩紫砂跟收藏书画是一个道理。有时在低档产品中,偶而也有可能选出古拙朴实的好壶来,须知黄金本是从沙里淘出来的,关键还是在于你会不会"淘"了。
 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狂热炒作,令紫砂壶市场着实地虚高一阵儿,而目前持续低迷的行情恰恰是投资人介入的有利时机。
  自古以来,文人雅客都有收藏紫砂壶的嗜好,一些出自名家之手、做工精良的紫砂壶,往往呈现“泥土与黄金等价”的现象。近年来,紫砂壶更成为投资者的主要目标。
  紫砂壶的集藏与投资,古已有之,但明清时代主要以收藏为主。进入20世纪70年代,其投资价值受到市场人士青睐,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,中华大地曾刮起一阵炒作紫砂壶的旋风,一些当代烧制的平淡作品一夜之间身价百倍,令人难以理解。之后,随着大量仿制品的出现,一度供不应求的局面发生转变。到90年代,紫砂集藏投资热不断降温,脱离实际价值的紫砂壶价格出现了价值回归,集藏投资由此进入相对低迷阶段。
  从紫砂由热到冷的过程来看,上世纪80年代初,紫砂壶的市场需求量并不大,尤其是名贵紫砂壶,制作量较小,市场上看到的通常都是些普通的紫砂壶产品,仅具使用价值而没有收藏价值。但是这个时候港台地区的紫砂集藏却异常活跃,尤其是当代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在市场上备受青睐,市场价格越来越高。
  一些造型特殊、线条流畅的紫砂壶逐渐变成了高档收藏品,像目前陶艺家和工艺师制作的紫砂壶,在部分商家的炒作下,价格扶摇直上,市场交易价格少则几万元,高的则攀上了十数万元;即使是普通技术员的作品,也能卖到上万元。需求的大幅增加,令紫砂壶价格暴涨,一些为暴利驱使的买家纷纷抬高收购价格,使紫砂壶的供求关系发生质变,并最终导致国内集藏市场上紫砂壶价格的快速攀升,参与其间者日增。
 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,港台商人的过度炒作,严重透支了紫砂壶未来的升值空间,加上受高企利润的诱惑,市场上名家赝品横行,紫砂壶的声誉江河日下,市场从此走入下坡路。直到目前,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壶其身价也不及高峰时的十分之一,形成了明显的低谷。
  不过从去年开始,紫砂壶的收藏有走出低谷的表现,尽管尚无明显的回暖迹象,但已有国内企业家和收藏者正在寻购精品佳作,说明紫砂壶的集藏群体有了新的发展。因此,投资者不妨从现在开始关注紫砂壶的走势,熟悉其集藏与投资门道。
  应选择哪些紫砂壶为投资对象呢?
  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是首选。作为一种绝技,紫砂壶除了讲究泥质、工艺独特和装饰方式外,制作水平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。鉴于名家通常具备高超的技艺,在师承传统的同时往往会不断创新,代表着一种工艺特色和流派,因此,他们的作品历来受到藏家的重视和青睐。所以,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条件下,投资者应该首选名家之作。目前,一些高级工艺师的佳作,市场价格在万元之上。
  艺术价值反映市场价格。紫砂壶的造型各有千秋,但艺术水准的高低却是衡量市场价格的重要标准。紫砂壶上各种奇异的树枝、花果、筋纹和描绘的图案及文字,是紫砂壶精美绝伦的艺术价值的体现,自然受到集藏者的眷顾与珍爱。
  具有时代烙印的品种受重视。紫砂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行特点,往往具有时代的印迹,尤其是某段时期代表性的作品,常常是千金难求之杰作,在紫砂集藏界具有非常高的地位,其历史价值和投资价值也非同寻常。如1966年至1976年"文革"时期制作的紫砂壶,主要以泥绘或镌刻革命图案与文字为特征,而且在造型与内部结构上也出现了变革。
  总之,投资紫砂壶需要根据工艺特点、艺术价值、名人效应和流行趋势等进行综合考虑,优中选佳不仅是集藏的真谛,也是市场投资最基本的着眼点。
  此外,在投资紫砂壶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鉴别方面的基本知识,因为紫砂壶也存在良莠之别,同时由于上世纪80年代的炒作,致使大量仿冒作假品种在市场上不断涌现。所以,对紫砂壶的鉴定与甄别就显得非常重要。
  紫砂壶的鉴定与甄别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:一是断代。紫砂壶的形状、款识、泥质和技艺等,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,可以从一些重要特征入手进行鉴别;二是识别制作者。主要通过制作者标示的署款来识别,其署名特点至关重要;三是辨伪。这方面的专业要求非常高,不仅要知道断代和分辨作者,还要掌握各个名家的制作特点、款识格式和擅长技艺,尤其对早期紫砂壶,其辨别难度更高,稍不留神或行道不深,就极容易看走眼。
  尽管近年来紫砂壶赝品泛滥,但并不影响收藏者和投资者参与,毕竟绝大多数赝品均属粗制滥造之列,识别也较为容易,而且这些东西一般售价较低,大量属于地摊商品,投资者完全可以抛弃这类紫砂壶而选择那些"根正苗红"的商家或到拍卖行中竞拍。
  尽管近十余年来紫砂壶的价格持续走低给紫砂壶投资带来负面影响,但应当看到,其炒作泡沫已基本散尽,一些当代名家之作的价格明显偏低,无形中又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。同时,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,民间收藏繁荣,紫砂壶的集藏也有重新升温的趋势,这些都是投资潜力的表现,颇值得投资者关心和重视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紫砂器的款识
  紫砂器的款识是物质文化同精神文化的结合点,也是特定作者及年代标志和象征。它在历代紫砂器的研究中与器形、泥质、制作工艺及烧制工艺一样,也是鉴定年代、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组成部分。因此了解历代紫砂款识的基本特征和规律,如款式、内容及工艺手段和字体等,可以为紫砂器的鉴定和辨伪提供科学的依据。 
  紫砂器的款识最早见之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所制壶上的刻款“供春”二字。不同时期紫砂器的款识,具有不同时代风格,经历了由毛笔题写、竹刀刻划至印章钤印的工艺演变过程,同时其内容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、文化、民俗及社会发展的变化历程。 
  紫砂器款识的表现方法有两两种,,一是在素胎体上用刀刻划文字或符号;另个就是将印章印于半干的素坯上,明代周高起所作的《阳羡茗壶系》记载:“镌壶款识,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,用竹刀划之或以印记。”可见印款方法自明代起就有使用。 
  刻划款识,由于使用竹或铁等不同工具和刀法不同,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款识效果。一种为等线体,每字的笔划粗细基本相同,有用圆珠笔书写的效果。另一种为颇具书法效果的楷书或行书体款识,但大多为后者。由于当时宜兴一部分制壶艺人自己写不好字,所以只好请人落墨镌款。于是当时也就出现了如陈辰等镌高手。 
  到了清代印章款和刻款共存,但印章款使用的比较普遍,文人雅士撰铭则用刻款。由于用刻款要求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,一般工匠很难达到。当时紫砂壶日益被时人喜爱,刻款速度不能适应批量生产的要求,因此刻款也逐渐被印款所取代。印章款识的形式多种多样,有正方形、长方形、椭圆形、瓦当形、葫芦形等不同造型的阴阳文印。 
  紫砂器的款识内容更是丰富多彩,其主要内容为制壶者的姓名字号,这也是紫砂器款识的一个主要特点。其他还有干支纪年款、堂名斋号款、监制定造款、商号店号款、诗词吉语款、地名款、记事款、图案数字款等等。其姓名字号款还有几种不同形式,有只用姓的;有只用名号的,如刻款的“大彬”等;有姓加名或号的,如印款的“陈鸣远”、“顾景舟”等;有名号加制(造、制陶、制壶……),如“孟臣制”、“景舟制陶”等;有姓加名号加制(造),如“李茂林造”、“时大彬制”等;还有地名加姓加名加制的,如“阳羡杨彭年制”等等。 
  紫砂器的款识可以说是以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器物的各个不同部位,款识文字的排列方式也不尽相同。 
  明代紫砂壶的制作者和定制者大多把款识放在把下、壶腹、壶底。清代以后落款的位置较之明代又多了几处,有盖上、盖内、流(壶嘴)下等部位,但以盖内、把下、壶底最为常见,刻陶者多在壶腹镌刻后落款,并成为当时乃至现在制壶落款的一种模式。明末清初店号的印章款大都落于盖上,盖内多为工匠、监制定造者的印款。工匠的印款有只印一名的;也有一姓一名两个印款的。监制者多为一个印款,同工匠款分列于盖内两侧。一般只有工匠的姓或名款落于或流下。大凡与紫砂器有关的人或单位都有可能在壶底镌刻款,如制陶者、定制者、监造者、店号、纪年、地名、记事等等。由此可见,如果我们讲“紫砂款识遍器身”,一点都不夸张。 
  紫砂器款识的字体,楷书为流行于明代刻划款识的主要字体,约在明末清初逐渐为印章款所取代。印章款的字体中最常见的是篆书,也有部分人使用楷书,而隶、魏、行草等则多见于铭文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知壶与识壶
   基本上介绍紫砂壶目前情况,我喜欢说实话,我们应该说真话、实话,关于所提知壶问题,我个人意见是首先了解紫砂历史,即紫砂工艺历史。紫砂是优秀民族传统,从茶文化发展而出,明代起为用品,何谓时大彬、徐友泉、李仲芳,应该研究了解。
第二个是知现在、了解现代,此单指宜兴紫砂壶。中华民族文化代代相传、师传徒承。一九四九年海峡两岸分开了,而我们建厂于一九五四年解放初期,现在两岸拉近了,即一个台湾海峡的距离,大家都能来,我也能去,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现在,此外我们作品的造型艺术有时代性,不能、将明朝的搬到21世纪来,因为时代车轮往前非往后。我步大家后尘做自己的工作,是尽自己的能力,而透过此次访问,大家能了解有那些作家、风格,以及每一位作家的特长。
第三个是知人,何以要知人,这个作者做的壶是雕塑,还是光素,要知「人」的艺术品、艺术道德及声誉,要从那方面得知呢?不是靠宣传,真正的艺术品是放在桌面上,群众来抬轿,民众最有鉴定的资格。
识壶要诀 — 合理、有趣
识壶方面,何谓真?假?好?坏?去年我在台湾发表过意见,壶从大众化到高最层次艺术品,其中分二个层次,一是一般群众普及层次,一是高文件水平层次。谈识壶非一言两语说得明白,总括地说无非是两个字,一是「理」,一是「趣」,壶是作出来泡茶的,泡茶拿起来舒不舒服为第一要紧,第二是泡茶叶、冲开水时方不方便,倒起来流畅吗?用起来舒不舒服,若产生一点点不舒服的地方,那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日用品。
适用是理,还包括用完之后,茶叶倒掉方不方便,洗刷方不方便;这都是适用的理,合理吗?若不合理也无所谓的欣赏,是找麻烦、找不痛快,这个茶壶就不要了,用杯子好了,也就不要欣赏茶壶了,应该选一个适合你们用的壶,这样就会愈用愈有感情。
第二是趣 — 趣味,就是美,漂不漂亮,喜不喜爱这个造型,你喜欢梅花的、松干的、镶银的,还是喜欢光素的,这要根据个人的欣赏角度。譬如家具,现在的会议室桌子都是用这种,几十人可以坐在一起,大家都。听得见、看得见,这是社会的进步。再如明朝家具较简略些、清朝家具较复杂,所以造型也有它的时代性,过去敦煌的雕塑、石刻、壁画是历史遗留下来。 .
按步就班玩出专业与感情
我们中华民族的东西,是我们的东方艺术,那你有多大的素养,就喜爱什么样的东西,从外行到内行,从不懂到懂,从玩假的慢慢看到真的,有句普通话说:不是货比货,两张都是画鸡的,一张画的好,一张画的不好,可是摆在一起,好的就突出了。
艺术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,壶基本上也是一样,总结第二个趣 — 趣味,一是合理一是有趣,愈有趣愈爱它,这是你去爱它,和器皿本身去把感情释放,世人再去爱的。我有个圆的就想要个方的,有个方的就想要雕塑的,这样就变成收藏家了。
 
阅读(2141)|评论(1)|收藏(0)
评论留言
 正在加载评论信息...
发表评论

 用户名称: 密码: 

 [回复提交前请先查看注意事项]